2010年8月10日 星期二

作業3 Web2.0

http://blog.chinatimes.com/blognews/archive/2006/06/12/69467.html


別被 Web2.0 嚇到了

2006-06-12 12:00 |迴響:10|點閱:22058

入口網站PCHome Online正式宣告開發Web2.0服務,終於讓台灣媒體與社會大眾開始感受到「Web2.0時代」來臨。可是,什麼是Web2.0?又有許多艱困的名詞要記要學嗎?Web2.0的服務好上手嗎?



Web2.0是一種演化的趨勢,在許多地方同時發詳,最後匯集成現在的樣貌。沒有任何人「發明」、「創造」Web2.0,Web2.0沒有明確的定義。有些人以訛傳訛地說:「Web2.0就是人人平等,讓網友做主人,共同來創造。」這偏離事實。自由平等與共同創造的精神,早在十年前的台灣BBS上就已蓬勃發展,不用等到Web2.0。



參考一些重量級「技客」(geek)的說法,我認為Web2.0最核心的三個概念是:



一、在Web介面上,以共通且簡易的傳輸方式(如現在熱門的RSS),傳送網頁、影音檔等資料的基本資訊(如標題、作者、摘要、關鍵字、網址等)

二、這些基本資訊具開放性,能以網友(而非原始網站)為中心來使用

三、這些基本資訊能夠自由拼貼、改裝,在其他網站或電腦上重新組合(甚至重新輸出重組過的新資訊)



還是很難看懂對不對?那我們就以台灣最具Web2.0特色的智邦生活館MyShare與新創公司HEMiDEMi的「社會書籤」(也可說是「網路上的『我的最愛』」)服務為例。當你使用這兩家社會書籤的服務時,你收錄的書籤也可以分享給別人;越多人共同收錄(或推薦)、越多人點選的書籤,會得到更多曝光的機會。在這些網站裡,網站的呈現方式主要是由網友的使用行為(而不是由網路公司)來共同決定。



但,這種網友決定呈現方式的機制,在PTT BBS 裡也看得到,不足為奇。Web2.0社會書籤網站的特點是:每個書籤,使用者都可以加上許多「關鍵字」(tag)。然後,不管是使用者A的所有書籤,使用者B有X關鍵字的書籤,或是所有使用者包含關鍵字Y的書籤、使用者C、D、E包含關鍵字T、U、V的書籤‧‧‧你有無限多種的組合方式,把Web2.0網站上的資料抓出來,讓你的電腦或你自己的網站擷取。更酷的是,網友從你的blog點選書籤聯播後,會直接連到你推薦的網頁,商業網站很可能會出了力卻得不到任何廣告利益。



如果你有些程式基礎,還可以一次讀取許多社會書籤網站上的相關資料,重新組合、拼貼,來配合你的閱讀習慣。就算你沒有程式基礎,還是會有人寫出這樣的程式讓大家分享,如Yahoo、Google與Windows三大天王現在正努力發展的桌面Widget軟體。透過重組與拼貼,你可以一次看盡Web2.0網站精華,甚至把網站精華融入你的個人網站,卻不用讓任何人看到原始網站上的廣告!



好吧,既然這些資訊可以如此自由使用、重組拼貼,Web2.0網站還可能常會只做苦工、沒賺到流量,Web2.0還有什麼前途?換個角度來說,「免費信箱」還有什麼商業模式嗎?「滑鼠游標」這偉大的創新,你還當他是一回事嗎?但免費信箱與滑鼠游標重不重要?答案很清楚。Web2.0不是發財的捷徑,但卻是日後任何網路事業都不能輕忽的重要環節。



文/陳豐偉







http://zh.wikipedia.org/zh-tw/Web_2.0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尋

顯示↓

一張顯示Web 2.0相關主題與理念的標籤雲

Web 2.0的應用可以讓人了解目前全球資訊網正在進行的一種改變——從一系列網站到一個成熟的為終端使用者提供網路應用的服務平台。這種概念的支持者期望Web 2.0服務將在很多用途上最終取代桌面電腦應用。Web 2.0並不是一個技術標準,不過它包含了技術架構及應用軟體。它的特點是鼓勵作為資訊最終利用者透過分享,使得可供分享的資源變得更豐盛;相反的,過去的各種網上分享方式則顯得支離破碎。

Web 2.0是網路運用的新時代,網路成為了新的平台,內容因為每位使用者的參與(Participation)而產生,參與所產生的個人化(Personalization)內容,藉由人與人(P2P)的分享(Share),形成了現在Web 2.0的世界。Darcy DiNucci 在她 1999年的文章 "Fragmented Future" 中第一次使用了這個詞彙,但現在我們所以為的 Web 2.0 一直要到 2004年才出現。Tim O'Reilly 提到他與工作夥伴在一次腦力激盪中提出了 "Web 2.0" 這個概念,他的定義是:

Web 2.0 對電腦工業來說是一種商業革命,起因於開始把網際網路當成交易平台,並企圖去理解在新的平台上通往成功的規則。

一些科技專家們,特別是蒂姆•伯納斯-李,質疑是否有人可以有意義地應用這個名詞,因為許多Web 2.0的技術元件從早年的Web開始就存在著。

IBM的社群網路分析師,Dario de Judicibus,提出不一樣的定義,特別是在社群互動和架構現實上。

Web 2.0 是一個架構在知識上的環境,人與人之間互動而產生出的內容,經由在服務導向的架構中的程式,在這個環境被發佈,管理和使用。

將紛繁蕪雜的Web2.0現象放置於科技發展與社會變革的大視野,Web 2.0可以說是資訊通訊技術引發資訊革命、知識社會所帶來的面向未來、以人為本的創新2.0模式在網際網路領域的典型呈現,是由專業人員織網到所有使用者參與織網的創新民主化行程的生動注釋。[5]



概覽

Web 2.0是一種新的網際網路方式,透過網路應用 (Web Applications)促進網路上人與人間的資訊交換和協同合作,其模式更加以使用者為中心。典型的Web 2.0站點有:網路社群、網路應用程式、社群網站、部落格、Wiki等等。

Web(在這裡,指代「Web 2.0」)最早的概念包括常更新的靜態HTML頁面。而.com時代的成功則是依靠一個更加動態的Web(指代「Web 1.5」),其中CMS(內容管理系統)可以從不斷變化的內容資料庫中即時生成動態HTML頁面。從這兩種意義上來說,所謂的眼球效應則被認為是原生的Web感受,也因此頁面點選率和外觀成為了重要因素。

Web 2.0的支持者認為Web的使用正日漸以互動性和未來的社會性網路為導向,所提供的服務內容,透過或不透過建立一個可視的、互動的網頁來充分挖掘網路效應。某種觀點認為,和傳統網站相比,Web 2.0的網站更多表現為Point of presence或者是使用者產生內容的入口網站。

另一方面,其實早在1999年,著名的管理學者彼得•杜拉克 (Peter F. Drucker)就曾指出當時的資訊科技發展走錯了方向,因為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裡的"Information",而不是"Technology"。若然單單著重技術層面而忽略了資訊的話,就只是一具空的軀殼,不能使社會增值。而Web 2.0很明顯是透過參與者的互動:不論是提供內容、為內容索引或評分,都能夠使他們所使用的平台增值。透過參與者的互動,好的產品或資訊本著它的口碑,從一小撮使用者擴展到一大班人,一但超過了臨界質量,就會「像病毒一樣廣泛流傳」(葛拉威爾,2002)。

正如同創新2.0所倡導的以人為本、草根創新、開放創新、共同創新理念,Web 2.0的核心概念是互動、分享與關係,所有的網路行為,都可用「互動、分享、關係」的概念來作詮釋。

該詞的來源

"Web 2.0"不是一個技術的標準,因為Web 2.0僅是一個用來闡述技術轉變的術語。這個術語是由O'Reilly的Dale Dougherty 和 MediaLive 的 Craig Cline 在共同合作的腦力激盪(brain storming)會議上提出來的。Dougherty提出了Web目前正處於復興時期,有著不斷改變的規則和不斷演化的商業模式。而Dougherty則是舉例說明——「DoubleClick是Web 1.0,Google AdSense 則是Web 2.0。 Ofoto是Web 1.0;Flickr 則是Web 2.0」,而不是給出確切的定義,和補充一個商業前景,同時O'Reilly Media、Battelle和MediaLive 在2004年10月啟動了第一個Web 2.0大會。第二次的年會已在2005年10月舉辦。 在他們的會議開場白上,O'Reilly和Battelle總結了他們認為的表現了Web 2.0應用特色的一些關鍵原則:

• 將Web作為平台

• 駕馭群體智慧

• 資料將變成未來的「Intel Inside」

• 軟體不斷發行與升級的循環將會終結(「永久的測試版」)

• 輕量型程式設計模型

• 通過內容和服務的聯合使輕量的業務模型可行

• 軟體執行將跨越單一設備

• 豐富的使用者體驗

• 分享和參與的架構 所驅動的網路效應

• 通過帶動分散的、獨立的開發者把各個系統和網站組合形成大匯集的改革

• 快速的反應與功能新增

較早的出現是作為語義網的同義詞。這兩個概念有點相似而且是互補的。結合了基於標籤的Folksonomy(分眾分類法)的社會性網路系統如FOAF和XFN,以及通過Blog和Wiki進行發表,已經創造了語義環境的天然基礎。

[編輯] Web服務

雙向的訊息協定是Web 2.0架構的關鍵元素之一。兩個主要的型式是REST和SOAP方法。REST(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表示了一種Web服務 用戶端傳送所有的事務的狀態。SOAP(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和類似的輕量方法都依賴伺服器來保存狀態資訊。兩種情況下,服務是透過一個應用程式介面(API)呼叫的。這個API常常是根據網站的特殊需求定義的,但是標準的Web服務API(例如, 於Blog發表文章)的API依然被廣泛使用。一般來說Web服務的通用語言是XML,但並不一定,還存在大量不同的其他語言,如JSON,YAML等。

最近,出現了一個被稱之為Ajax的混合形式,用來增強基於瀏覽器的Web應用的使用者體驗。這可以用於一些特別的形式(如Google Maps、UrMap)或是一些開放的形式,可以直接利用Web服務API、資料聯合,甚至是繪畫。

伺服器軟體

Web 2.0 的功能是在已有的Web伺服器架構上建立的,但是更加強調後台軟體。資料聯合不僅僅是名稱上和內容管理發布方法不同,而且Web服務要求更加強壯的資料庫和工作流的支援,並且變得與傳統的企業內部網的應用伺服器功能更加相似。供應商不管是用一個通用伺服器方法,可以把所有需要的功能都集中到一個伺服器平台上,或者是一個Web伺服器外掛程式的方法,可以使用增強了API介面的標準發布工具和其他工具。不管選擇的是哪種途徑,Web 2.0的進化不會為這些選擇做出重大改變。

社會影響

Web 2.0中出現的資料聯合和訊息傳送能力,提出了潛在的一種可能性——在完全不同的線上社群之間建立一個更加緊密的社會構造。同時還出現了一些新的術語來集合性地代表這些共同的社團,包括blogshpere:網誌的世界,syndisphere:內容聯合發布,以及 wikisphere,然而其他的觀察者認為這些措辭和內在的含義太空泛了。 由於web2.0的網路互動性,資訊的快速傳播性,以及透明性。在不久的將來,網路也可以作為推動國家民主的一種有效的工具,作為吸取廣泛民眾意見的參考。

商業影響

可能的由Web 2.0帶來的指數級增長的業務的原因,可歸結為以人為本的消費和以電腦為本的消費的區別。

對於價值的鑒定和消費的過程中無需不同人為參與,由於Web 2.0的出現,也是完全可能的事情了。各個組織會不斷使用諸如RSS/Atom/RDF之類的聯合格式來聯合他們的價值提案。除了價值的聯合外,Web服務終點發布將簡化聯合的價值的消費過程。

事實上,至今無人能給Web2.0下一個明確的定義。每個人眼中的Web2.0都有不同的表述。 技術研究者眼中的Web2.0是SNS、BLOG等社會性軟體的興起; 部落格們則認為Web2.0是人與人之間更為便捷的互動; 在風險投資商眼中,Web2.0又代表了新的商業機會和行業遊戲規則。

而從行銷者的角度來看,Web2.0則至少意味著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種創新的媒介形式、一個集中的社群環境,以及一種全新行銷理念。

目前逐漸盛行的BLOG行銷被認為是Web2.0行銷的典型形式之一。

早期的網路行銷不外乎是透過電子郵件發送、彈出式窗口、橫幅式廣告等幾種手法。 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入口網站將其網頁上的廣告空間待價而沽,等到廣告商上門之後,入口網站再依點選率或是擺放時間的長短來收取費用。 這樣的缺點是,廣告商永遠無法知道你所擺放的廣告是不是真的接觸到你的標的客戶,還是只是在茫茫的網海中找尋一兩個真正有需求的消費者。 就像是Tim O'Reilly所說的一樣,如果Web 1.0的代表者是Netscape,那Web 2.0的代表就是Google。 Google一改以往廣告商尋找消費者的思考模式,而改以消費者自行查詢廣告的思維模式來經營。 Google將首頁保持乾淨,但在關鍵詞搜尋的時候提供你想要尋找資訊的相關廣告,不但確保每一個點選進網站的瀏覽者都是對該資訊有興趣的潛在消費者,也一併解決了消費者對廣告窗口擾人的困擾。 而前一陣子Google推出的Google Page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利用免費提供部落格服務的形式,從中搜集更多消費者的習性,其中的用意就是要為消費者量身訂做一個個人化的Google。

參考文獻

1. ^ Tim O'Reilly. Web 2.0 Compact Definition: Trying Again. 2006-12-10 [2007-01-20].

2. ^ developerWorks Interviews: Tim Berners-Lee. 7-28-2006 [2007-02-07].

3. ^ Nate Anderson. Tim Berners-Lee on Web 2.0: "nobody even knows what it means". arstechnica.com. 2006-09-01 [2006-09-05].

4. ^ Dario de Judicibus. World 2.0. 2008-01-02 [2008-01-04].

5. ^ mGov Lab China. "Innovation 2.0 in a Knowledge-based Society" Seminar at Peking University. mgov.cn. 2008-11-23 [2009-05-01].



RSS
結合電子地圖為瀏覽介面之RSS訂閱服務功能,以提供個人化之RSS訂閱服務。首先透過現有案例分析及訪談結果,來規劃建構本研究之服務平臺,並融入隱喻圖示與情緒理論於使用者介面設計上面,以便使得使用者介面能夠更符合使用者的心智模式。




最後,本研究運用延伸式的科技接受模式,評估網路服務平臺及RSS訂閱服務介面之效果。實驗結果顯示本研究平臺之使用者介面特性構面,可正面影響及直接地預測使用者對本平臺的知覺易用性、知覺有用性及使用意願;正面影響及間接地預測使用者的知覺娛樂性及滿意度。整體而言,使用者對於本研究平臺之介面圴有正面的反應,並可顯著地影響受試者的使用意願。
 
Wiki
Wiki包括幾個重要的成分,如行事曆、團隊成員資訊、開發者的筆記等,這些都是團隊成員可以看見、增加或修改的項目

Reader
使用 RSS 訂閱後,RSS Reader 會定時讀取網站的最新訊息,並且 RSS Reader 有統整多個網站在同一瀏覽介面的特性,讓網友取得資訊更為即時與易讀

 Blog
blog是weblog的簡稱,web是網路,log通常指的是程式或系統運作時,產生的紀錄檔。為了和程式人員常接觸的log區分,所以多半稱為blog─網誌。




Blog的內容可以是輕鬆的個人日誌、隨想雜記或文章發表。

一旦申請此服務後,即可擁有個人專屬的創作站台,

在網路世界裡得以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想、心情記事及得到互動。



Blog最大的特色,

就是把整個過程簡化到讓一般使用者都能自行創作自己的網站,

所以不需懂任何html、程式語碼或frontpage、dreamweaver等

需要長時間學習的軟體,

只要會編寫電子郵件,就能輕鬆使用Blog服務來建立自己的風格網站。


 Podcasting
Podcasting 是一種網路錄音或是類似的網路音訊軟體。這些錄音內容可以讓人在網路上下載到數位行動設備中,以供人離線或是在其他時間播放這些錄音內容。




這個名詞是由broadcasting(廣播)與webcasting(網路廣播)及iPod所衍生來的,因為許多早期的podcast的聽眾都是使用iPod作為播放的設備(儘管podcasting的概念並不一定只限於iPod與iTunes的應用上)。Podcasting類似一些數位錄影機(DVRs)的概念(如TiVo),可以讓你先將廣播的電視節目錄下來,以便稍後欣賞。


Twitter
Twitter 是什麼?Twitter 是種微型部落格,運用140個英文字母或70個中文字的範圍裡 PO 上你此刻的狀態、念頭、想法。許多明星,不管是宣傳或非宣傳期,都會用這個網路社交工具表達自己的狀態,與自己的朋友和粉絲連絡

 Social Networking
.SNS,全稱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會性網絡服務,專指旨在幫助人們建立社會性網絡的互聯網應用服務。







1967年,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Stanley Milgram(1933~1984)創立了六度分割理論,簡單地說:「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按照六度分隔理論,每個個體的社交圈都不斷放大,最後成為一個大型網絡。這是社會性網絡(Social Networking)的早期理解。後來有人根據這種理論,創立了面向社會性網絡的互聯網服務,通過「熟人的熟人」來進行網絡社交拓展,比如Friendster,Wallop,adoreme等。






但「熟人的熟人」,只是社交拓展的一種方式,而並非社交拓展的全部。因此,現在一般所謂的SNS,則其含義已經遠不止「熟人的熟人」這個層面。比如根據相同話題進行凝聚(如貼吧)、根據學習經歷進行凝聚(如Facebook)、根據週末出遊的相同地點進行凝聚等,都被納入「SNS」的範疇。

1 則留言: